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韦德体育- 韦德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
栏目:韦德体育APP 发布时间:2025-10-20

  韦德体育,韦德体育官方网站,韦德体育APP下载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韦德体育- 韦德体育官方网站- 韦德体育APP下载

  系统集成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近些年来,长三角站在更高起点深化改革,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浙江深入践行“八八战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围绕“扩中提低”等谋划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今年上半年,浙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813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1.67。上海浦东新区积极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制度集成和金融开放,推进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打造离岸贸易服务“新窗口”,率先对首批31个行业试点“一业一证”改革。2021年至今年6月底,累计新设经营主体21.9万户,实际利用外资436.4亿美元,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4.2%,显示出强劲的市场信心和投资活力。

  宣晓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长三角地区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如今的长三角以科技创新协同为纽带,织就一张覆盖三省一市的创新网络,不仅是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承载着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参与全球创新竞争的重大使命,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近年来,沪苏浙皖以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为抓手,在体制机制、战略规划、资源配置、产业联动等方面持续突破,区域研发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科创板上市企业数等保持全国领先。

  探索制度突破,强化战略协同。长三角科技创新突破离不开制度层面的积极探索,一系列跨区域协同机制让创新活力充分释放。《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主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集中力量持续突破。《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部署9个方面165项重点任务,包括深入推进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以及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等。《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科学仪器共享、创新券通用通兑、服务机构互认等,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规划空间布局,促进合理分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串起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在协同创新领域持续深化合作,目前已覆盖上海松江区、江苏苏州、浙江杭州、安徽合肥等地,在全国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截至今年6月,已共建16个产业联盟、15个示范园区,着力打造“联盟+基地+园区+基金+平台”的跨区域合作体系;截至2024年底,科创板上市企业有119家,占全国总量逾20%,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比重达8.5%。长三角通过整合上海的科研优势、江苏的制造基础、浙江的经济活力、安徽的新兴产业,逐步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发展链条。龙头企业根据研发、中试、量产的不同环节在各地布局,形成合理分工,通过产业链跨区域配置实现最优效能,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缩短了供应链响应时间。

  推动资源共享,加快产业升级。长三角通过制度创新,推动资源和要素充分流动和共享。共同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促进科技人才有序流动,为各类科技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条件和平台。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已为三省一市企业兑付科技服务超7000次,服务总金额超5.5亿元。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2022年至2024年12月初实施攻关项目43项,三省一市财政投入1.8亿元,联动社会投入共计11.5亿元;2024年联合攻关共征集企业需求130多项,并首次将未来产业纳入支持领域。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长三角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流通,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力,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产业化应用,助力长三角在高端装备、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围绕重点产业补链强链,推动建设产业集群,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全国领先。同时,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增长,《数字长三角发展报告(2024)》显示,长三角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约占全国增加值的30%。

  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打造协同开放强引擎。长三角已实现自贸试验区全覆盖,并通过联盟机制推动制度创新互鉴。上海“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探索跨境电子发票互操作、跨境商品溯源等,推动电子商务领域制度型开放,并面向长三角推广应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成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探索出多项制度创新案例,如上海加快打造“6+1”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深化跨地区作品登记改革、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运输模式等。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要素高效流动与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国际展会成为长三角共享开放红利的重要载体。2024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进博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逾800亿美元,较上届增长2.0%。浙江积极举办数贸会,推动数字贸易规则对接。“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实现机场货物安检前置、海关查验前置、航空安保监管前置等,苏州企业能在“家门口”便捷享受到上海丰富的国际航线资源,地面物流成本最多可降低约30%。这些开放平台的共建与联动,显著提升了长三角整体开放能级。

  合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长三角在海关监管协同、口岸便利化以及金融创新等对外开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持续推进,沪皖共建联合运营中心,数据互联互通不断深入。海关部门创新“联动接卸”监管模式,以实现港口一体化作业,提高通关和物流效率。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作为对外开放前沿阵地,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此外,上海还采取多种举措支持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通过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长三角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示范。

  但也要看到,长三角协同开放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产业同构率较高、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跨区域复制受阻、数据标准不统一、数字基础设施联通不足等。未来,长三角需从以下方面以深层次协同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可建立长三角协同开放联席会议机制,统筹产业布局与政策制定,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深化制度型开放,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在数据流动等领域先行先试,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推广。三是构建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探索税收分享、GDP分计等,激发地方政府合作动力。四是提升基础设施联通能级,加快“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打造数字贸易枢纽。

  共护碧水蓝天,跨区域环境治理成效显著。聚焦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土壤和固废污染联防联治等重点领域,长三角通过制度创新、标准统一与执法联动,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长三角PM2.5平均浓度为33.0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下降31.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0.4%,较2017年下降1.1个百分点。推动建立长三角“无废城市”共建机制,使危废“白名单”制度覆盖更多重点企业,促进区域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以项目化、清单化形式统筹推进跨界河湖生态治理,“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重点跨界水体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2024年,太湖水质总体达到Ⅲ类,创30年来最好水平;长三角59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4.3%,呈现出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

  共享绿水青山,生态惠民红利持续释放。长三角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将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浙江丽水建立“生态信用”体系,创新推出个人生态信用“绿谷分”,相继推出GEP(生态产品总值)未来收益权、取水权等生态抵质押贷,推动实现生态产品可质押融资,让生态红利切实惠及于民。浙江杭州与安徽黄山依托生态共保联治机制,推进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探索“山水共融、廊道共富”绿色发展路径。浙皖两省探索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新安江模式”,保障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吨优质水源,更实现从单一资金补偿向资金、产业、技术、人才多元协同补偿的升级,其成功经验已在全国多地复制推广。

  共创治理机制,共保联治模式不断创新。面对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挑战,三省一市建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通过规划、标准、监测、执法“四统一”,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制度创新试验田,探索形成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统一量化评估机制以及重点跨界水体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及生态共建机制等制度和实践成果。此外,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还共同建立长三角区域排污权交易平台,不断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推动环境保护与产业绿色转型协同并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